和田玉的玉文化研究

人气 6896   2012-3-14 08:22

和田玉玉文化研究-史前和田玉神灵论 和田玉的物理陛盲撇为优越,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在学术界和收藏界已五分歧。如果从科学研究角度来观察,我们尚未做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确有很多深层面的课题仍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回忆我研究玉、玉器、玉文化、玉学的过程,可以说始于和田玉并以其为重点的。譬如我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之始,1956年有机会看了上万件清代玉器,其中99.9%……是和田玉』由岩玉极其徽少。   20世纪70年代我转入玉器史研究,撰写了数十篇有关玉器的论文,先后纳入《玉器考》、《古玉史论》两本文集,虽未打出和田玉的名目,但是主要内容却与和田玉的方方面面有关,只有一篇《中国和田玉》专著的“序”确是专为和田玉撰写的,那是1991年。10年后的2001年在且末、2002年在和田的两次有关和田玉学术研究会上,我分别提交了《论和田玉在中国玉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刊于《中国和田玉文化研究文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国和~tgi,文化叙要》(刊于《岩石矿物学杂忐·中国和田玉专辑》第21卷增刊,2002年)两篇专门研究和田玉的论文。这两篇论文是以和mII器为其基本资料以及从工艺、艺术等角度探讨其在中国玉文化史上的地位。当然,这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回避的科研项目。   一、这次拟将长期以来被忽略了的和田玉涵盖的神灵文化基因作专门性的探讨,以阐明和田玉在我国众多玉材中所拥有的独特的优势层面。   当然,玉作为一种矿物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它所显现出来的诸多特点反映到人们的感觉器官获得直观印象并进入思维,这种认知思维的升华过程是在反复实践中逐步完善的。如在打制玉器、生产劳动中逐步认识到和田玉的坚韧、耐用和质色美善等诸多优点,都是其他石材所不具备的,于是在人们的认识中玉与石便开始出现分化。   玉亦成为被用于装饰领域的精美良材,玉的审美价值便随着远古人类生产力提高、物质生活富裕、人口繁殖、血缘混杂、群体分化、对自然界认识神秘化而形成朴素的神灵观念并出现了原始宗教。   原始人对神灵顶礼膜拜祈求保佑须奉献肉物,以供食飨,还要美言祈祷,传达神旨,承担此重任的人就是巫觋。   神无处不在,到处都有神灵,最高神灵居于天上,巫觋的肉身不能升天,但他的“灵魂”可以升天事神、媚神、享神,再将神的旨意带回人间,向群体传达。事神完毕,巫觋恢复常态还原为现实的人之后,因其有着通神的特殊功能,仍是受人尊敬的人上人。   巫觋事神不能空着两手,必须拿着某种礼物升天见神,从文献记载和20世纪下半叶出土的玉器可知,在我国的东夷、淮夷、东越以及华夏、鬼、羌、蛮等族群的巫觋是以玉为神物、打制神器以事神的,所以,事先必须赋予玉以神物的特殊功能。可知玉的神灵说不是玉固有的,而是巫觋创造并输入玉的观念中去的,这一点似与玉之美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巫觋发明了玉神物说是否是完全凭空捏造或空穴来风呢?我认为并非如此,关于这个问题我曾与地质矿物学者私下探讨过,得到的问答都是莫须有!或不可理解。但是不少的采玉人、玉商和收藏朗6认为玉有‘‘灵性”,他们并不认为这是迷信,而是玉性带来的,也就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特殊的属性。   地质矿物学者和中医学者尚不能解释的这种玉的特殊功能,我是从其在墓葬中易于变色,也就是收藏家所说的“沁”,以及戴在人身上玉变得油润更加漂亮,玉镯戴在腕上不出一二年其手恢复到中青年状从这些现实而无法解释的例证中获得认知的,不能不说这是人们认识玉的全过程中的一段困惑和悲哀!相信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那些有关玉所发生的特殊功能一定会得到准确的科学解释。到那时人们或许会承认史前社会的巫觋是玉灵性最早的发现者并加以利用的智者,但其功过俱在。今天看来又将玉灵性解释为神物,是有神灵之物,用于通神的媒介、事神的享物。将玉用作器物,提高到神器的崇高地位,掀起长达数千年之久的玉崇拜琢制了不少的玉神器,将玉文化推向宗教的神学的第一座高峰,维系了血缘、地缘的群体成长壮大,凝聚起来成为一个团结有序的社会集团,战天斗地、雄踞四方,走过了巫神统治的时代,迎接了文明时代的到来。从发展进化的观点来看,巫觋率领先民走了一条曲折而又艰难的路程,但这是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可知他们并非一群疯子,反之,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聪明过人的一批智者和精英,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华夏文明铺垫下第一块奠基石。   正如上述巫以玉事神时代长达数千年,遍及我国四面/\方,在东夷、东越两族居住的广大地区都曾经出现了玉文化的高峰,也就是史前东方的玉文化盛世。往往巫觋既是主持垄断事神大权,同时又是掌握统治有着血缘、地缘关系的群体统治大权、军事指挥大权的特权人物。除了事神之权外,其他的族权、政权、物权、军权亦集其一身。玉、玉器也成为这些权力的载体和表征。上述这些情况出现于全国各地,由东夷红山玉文化、淮夷凌家滩玉文化到东越良渚玉文化等三大玉文化板块标志着巫觋的统治权历已达到了顶峰。之后在我国东、北、西及中南又出现了夷——山东龙山玉文化;华夏——陶寺玉文化;鬼——石峁玉文化;羌——齐家玉文化以及荆蛮——石家河玉文化五支玉文化亚板块,经过碰撞磨合终于统一于夏代玉文化。我们了解了上述玉文化宏观背景之后,便可具体讨论和田玉的神灵观了。 和田玉之美是玉神灵的首要诱因 和田玉之美是地质运动、矿物成分等物质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自然形成的、与人事并无任何关联的天然产物。它的坚韧、温润、莹泽的质感及其素雅的色彩吸引着远古先民。  首先发现和认识到和田玉之美的应是生活繁衍于昆仑山北坡山麓、河流地带的古羌人,也就是《穆天子传》里所描写的以“西王母”为首领的古羌母系群体。据《瑞应图》、《竹书纪年》、《尚书》等古文献记载西王母曾向黄帝、帝舜贡献白环、玉块、白玉珀等玉器,说明“西王母”母系部落向中原及西北的父系部落酋长——黄帝、帝舜进贡玉器。亦可理解西王母母系部落也早已发现和认识昆仑山和田玉的优势并制成环、块、珀等玉器贡奉黄帝、帝舜等父系部落首领,我们也可想象居住于陕、甘、青、宁的另一支古羌人也经常西去长途跋涉到达昆仑山北坡和河谷取。  《穆天子传》记载穆天子得“玉荣”和枝斯之英(玉之精华)及“载玉万堡”。这些都是保存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有关玉的发现与交流的远古信息。可以说在考古学上的仰韶时代昆仑山北坡古羌族母系原住居民已发现昆山玉、和田玉之美并制品输往西北甘青宁等地仰韶时期父系部落人群。同时这些父系部落人群达到昆仑山下通过交换采买玉璞和玉器。这条向东输出玉和玉器的商路,也就是最早的“昆山玉路”的东段。它的西段就是通向今巴格达以至小亚细亚半岛的“昆山玉路”,其长度可能已达数千余千米.也是最早沟通中西交流的“玉石之路”。   今天我们所见的新疆出土玉器均为小型手斧,因均为采集于楼兰古遗址没有准确的地点和地层关系,故对其年代、功能不易判断。   据我的观察其玉质、玉色并非一致,形制上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长方形,其工艺有粗细之分,有的仍保留着打砾痕迹,有的有使用痕迹,有的没有使用痕迹。说明其材料来源、时代及功能并不相同,有的可能早,有的可能晚,有的是用于生产,也有的用于非生产。   同样的玉手斧我在云南腾冲文管所也看到四把,亦无使用痕迹,当地老乡多以此类玉手斧用作刮痧的医疗用具,古人是否与当今老乡一样用于刮痧等治病时使用呢?这也可以说这些玉手斧是并不用于一般性的生产活动而另有特殊用途的器物。这个问题不值在本文详细讨论,因其是20世纪发现的最古老的玉手斧,也是和田玉开采利用的最初物证,十分重要。故提出上述看法供学术界研究参考。   发现昆山玉、和田玉之美的也应是西王母母系部落成员,可以设想这个部落已有了采玉、运玉、鉴玉、赏玉的小群体,其中鉴玉的人是对玉的审美器用以及商业价值理解最深的人,也是最早推销的人。如《山海经•卷二•西山经陲山,钟山所出“瑾瑜之玉,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留下了古羌人对昆山玉的观察和认识上的重要信息,涉及其肌理、质地、光亮、色彩玉审美的四个特点,今天以矿物学和玉美学角度来评论也是令人折服的,也为儒家以玉比德提供了重要的观点和指导思想。   春秋时期以孔丘为尊师的儒家是一个崇玉爱玉的文人集团,对昆山玉有着深刻理解,并从美学、伦理、哲学等角度阐发其外在特点、内涵精髓。其中涉及大美学的至少有“温润而泽”、“缜密以栗”、“孚尹旁达”等关于和田玉质地、光泽、色彩等方面的美观问题,还谈到玉之音响芙。此外,管子九德、苟子七德等玉德学说也都涉及到玉美学问题,在此不一一列举。西汉刘向六德说指出美与德的关系,他主张玉有六美,由六美演进为六德,先有美而生德即德由美所派生出来的,德是美之升华。   刘向所云玉美与玉德的关系对我们研究玉美与玉神的关系亦颇有启发。玉在远古人心目中是最美的一种石头,巫觋便抓住玉由供人器用和服佩上升为神灵的食物,如“圭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瑾瑜之玉为良……天地鬼神,是食是飨”。这就是说巫觋提出:黄帝食玉膏,天地鬼神食瑾瑜,这就是所谓的巫以玉事神的基本论点及其主要内涵。也就是说事神的第一要义就是给神灵供献玉膏和瑾瑜等食物,这是最彻底的唯物论的解释,是远古人赤裸裸地托出不加任何润饰的生存规律——“饮食男女”。这种来自生活、来自群体的又涂上一层带有神秘色彩的生动说法毫无障碍地为血缘群体的成员所接受,尊奉为事神的信条,我认为可以肯定地说玉之美是衍生事神之举的土壤。这是玉之美第一次转换,发生在史前时期至迟出现于考古学上的兴隆洼文化时期,以玉比德是五之美的第二次转换,很可能最早出现于周初,完成于春秋儒家学派。  二、和田玉神灵观的内涵及其演变   和田玉神灵观过去我们没有重视,从1998年北京大觉寺第二次玉文化玉学学术研讨会才开始转变,并认真思考、研究和阐发其要义。为何出现这种现象,我想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古文献记载缺乏信任和理解,不可能去学习体会其含义,于是即将其搁置起来不加理睬。这大大阻碍了我们对和田玉神灵观的研究。   近年我翻阅了一些先秦古籍,掌握了不少有关古玉的多方面的原始资料。其中对研究和田玉神灵观大有帮助的文献有《越绝书》和《山海经》,其中提及古玉的文句并不多,但很重要。我们可依据这些十分精练的文句来了解和田玉神灵观。   先说《越绝书》中《论剑篇》记载了风胡子为楚王讲述兵器(工具)史时提到的一句话:“夫玉亦神物也”。这句话在全文中好像是打进去的楔子,在讲玉兵器快要结束时突将语锋转至“玉神物”,似与兵器没有直接关系,很容易被忽略。他说到“夫玉亦神物也”时,也就是提醒楚王不要忽视玉兵器的材料是玉神物。把“神物”、“神灵”的内涵注入玉兵器之中。同时我们可了解玉成了“神物”。在此,“玉神物”不作详解,请参考拙文《玉神物解》。简而言之即玉是神、玉是神的物化、玉是神的载体、玉是神之享物等,因而玉本身也是崇拜物和事神的享物。   上述理解想必相距以玉事神的内涵不会太远。“夫玉亦神物也”,它不仅适用于球琳即和田玉、昆山玉,也适用于殉玎琪、瑶琨及谬等多种玉种。这就是说和田玉和其它玉都是神物,是神之享物o《山海经》共记载149处玉产地(详见拙文《中国史前社会玉资源分布》),其中最详尽的就是娄山。圭山属昆仑山脉,所讲的神灵均可理解为昆山玉神灵观之内涵,可分为三点:   1. 供黄帝以食以飨的 “……丹水出焉,西流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   2.供鬼神以食以飨的 “黄帝乃胎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天地鬼神是食是飨”。   3. “君子服之,以祟不祥”   上述3点均为昆山玉(和田玉)的神灵内涵,玉的供黄帝以食以飨和君子佩玉可避凶获吉,当然“君子服之,以禁不祥”这文句带出春秋时期的习俗和制度,但其源头应不晚于黄帝时期,大体相当于考古学上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即父系社会中期,甚至可上溯至考古学上的兴隆洼时期,即父系社会早期。   现在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佩玉的吉祥观究竟起于何时。从今天所见的材料判断可上溯到距今18000年的山顶洞人,其尸主是一少女,头上的脉石英珠等都染为赭石色,学术界已认为这是灵魂崇拜的一种表现。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具有神灵内涵的佩用石珠。到黄帝时期玉仍有御不祥的效应,这对后世的玉佩不无影响。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现在,很多佩玉的人都认可佩上玉牌子或戴上玉镯子都可祛凶获福。这两个基本观念支撑着神玉和佩玉的长期发展。   上述两种玉神灵观的后续发展是不同的,如以玉事神以食以飨,到了夏商周由玉担负起来,巫觋被旁落不再是事神的主持人,主角转换使神玉衍之为礼器。如《周礼》所记六器之圭璋壁琮琥璜,璜不过是天地四方的标志和王用以祭祀的礼器,与史前良渚文化的神器——壁琮不能相比拟的。斯由巫之神器变为王之祭器,可知其位置已下降到何等地步。玉佩虽然也是巫觋通神用的装饰物,但它早已具有服之以避不祥的功能,为王侯接受下来用于祭祀时服用,重要的是玉以其用作尊卑标志,与瑞符接近而没有六瑞那样严格,至西周时得到很大发展。从三门峡虢国墓和侯马晋侯墓出土的大批华贵的玉佩,可知其盛行之概。到了汉代有所收敛,组配简化,女性多用之。至三国曹魏玉粲改制发展腰佩,成为皇家朝廷的礼制的组成部分。至清代废玉佩,增添朝珠又向周代玉佩靠近一步。   神灵观为后人继承并有所变化与发展。虽时隔数千年之后原始的神灵观代代相传,由史祝记于简册,或载于诗赋,无不勾勒得具体生动,宛如亲历其目。楚国三间大夫屈原《楚辞》中也提到昆仑山。屈原自称为“帝高阳之后裔”,高阳在哪里?姜亮夫先生主张“高阳氏来自西方,即今之新疆、青海、甘肃一带,也就是从昆仑山来的。我们及汉族发源于西方的昆仑,这说法是对的,也只有昆仑山才当得起高阳氏的发祥之地”(姜亮夫《楚辞今译讲录》Po)。楚是夏人的后裔,夏起于西北,“屈子心中所想象的 ‘旧乡’ 即老家是在昆仑”,也说明屈子有一定的材料来源(姜亮夫《楚辞今译讲录》P17,),但楚人心目中的昆仑是什么样子我们已无法了解。   秦始皇已知有昆山之玉,并与隋侯珠、和氏璧同列为三宝之一,已较管仲时和田玉路被大月氏阻挡不能直接运往关东六国,故关东人只知“禺氏之玉”而忘却“昆山之玉”,它在人们心目中渐趋淡漠的情况有所改进。但秦始皇灭楚后并未继承楚国和田玉精灵观,从不想去和田求玉,吏不想去昆仑见西王母,反而派使赴东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之三神山上的长生不老之仙药,确与楚国崇仰昆仑的信仰背道而驰。   “汉承秦制”这是指政治上、制度上而言,其文化却是继承了楚国。楚国昆仑神灵观也不能例外。刘安《淮南子•地形训》中记载了昆仑之丘。登上去成神,也是太帝之居。在汉人理念中昆仑山是介于地上现实世界与天上神仙世界之间的仙山和天帝的下都,天帝的居住地即在昆仑山之直上方,昆仑山也就是进出天上的通路。   1961年发掘长沙市南郊砂子塘西汉前期第五代长沙靖王吴菁墓(殁于文帝后元七年),出土了彩绘漆棺,在外棺中部彩绘昆仑山,山作直插云霄之三角尖状,马王堆1号、3号墓均有帛画,分为地下、地上及天上三段,两侧均立上呈三角状立墙为阙门,其内两侧各坐一人似为迎者。3号墓帛画阙门尖部两侧有云气纹,可证此阙由地上进入天上的阙门。1号墓帛画阙门之上各有一龙和应龙,龙上两角处各有一鸟,一蟾蜍,应是日月,日月之间画一蛇身女娲像,女娲可能即是天帝。   这种上天画面和天神女娲,虽然不能说就是史前巫觋以玉事天之天神,但女娲形象之出现于日月之间确实是非同一般。《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郭璞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风俗通》释女娲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搏黄土作人……” 视女娲为人类始祖,屈原对此持有怀疑,在《楚辞•天问》中发问:“女娲有体,熟制匠之?”稍后女娲神话与伏羲神话相结合,谓女娲、伏羲兄妹缔而繁衍人类。汉墓画像遂出伏羲、女娲交尾像。   新疆哈密唐墓盛出伏羲、女娲交尾像帛画,可知西汉楚地墓葬帛画中的女娲像应是楚国遗俗,可能是史前夏域的天上神灵的一种观点和表现,后为楚国所承传。那么,昆仑神话人物都是巫觋或现各是最高统治者也是神受人膜拜。 三、和田玉神灵观的载体——神器   和田玉发现利用随时间推移逐步扩大,由本地使用逐步扩大到地区性以至全国。和田玉的产区因认识不同亦可限于今和田市白玉河和墨玉河,亦可由此扩大到整个昆仑山,最大范围可扩至青海格尔木和祁连,甘肃的临洮、榆中之间的玉石山等玉矿点。在此研究其神灵观载体,则将和田玉作为地区性玉材,产地分布从本地附近扩展至地区性,即建于球琳产区的西羌玉文化板块。若从考古学角度来说,包括新疆新石器时代、青、甘、宁以及陕西西部的大地湾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马家窑文化(距今5 200-4 200年)、齐家文化(距今4 200-3800年)等广大区域。   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玉器就所见为例均为仿斧形等小件玉器用作装饰,此外亦有凿、玉锛、坠饰、斧形佩、镯、权杖头等。马家窑文化玉器有石笄、环、镯、斧、铲,所见传世的有细长圆首圭形器,可能是礼器,其具体功能不明。齐家文化玉器不下千件,主要器型有琮、璧、环、钏、璜、联璜环、多孔刀、圭、斧、玉锛、铲、牙璋形器、凿、凿形器、纺轮、块、珠、管等,从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葬出土玉石器来看大多均位于尸体上或下,也有抱在双手之间。加工不精可能大多为殓尸玉,故其加工工艺大多简单潦草,使人以为尚未做完的“半成品”。   球琳——和田玉产区从文献记载及上述玉巫两个方面的分析,此地巫教盛行,为了以玉事神,琢磨了大量玉神器,主要器型有琮与璧两种,琮、璧本为东越玉神器,从齐家文化琮、璧器型来看趋向简化,以素器为主,加工粗糙,器型不规正,也给人以‘‘半成品”的感觉。但玉质较佳,白玉、青白玉较多,亦有糖玉。   我看到不少白玉、青白玉或有糖的“半成品”型的壁,在目验摩裟时渐渐地便为其温润、莹泽、细腻、坚韧的玉质所感染,久久不舍得放下。此刻联想到莫非齐家文化先民们也是爱玉如癖、祟玉敬神,故重其质色而不计较加工工艺上的精糙,只要不碍玉神物的灵性和玉神器的神性,便不介意其碾磨上的优劣。古羌人是最早认识和田玉优越性的鉴赏家和磨玉人;他们也是和田玉最早的发现人、采集人和运往外地的和田玉贾(商人);他们也是和田玉的第一代鉴定师。   琮、璧原本是东越玉神器,也是东越玉文化的代表性的典型玉神器。而齐家文化群体土著玉文化中不见有琮、璧等玉器,显然是受到良渚玉文化的外来影响而磨制的,属于传播输入移植型兰苎器,传播主体应为良渚文化人群,很可能是在公元前4300年—4200年由于洪水泛滥,海水倒灌,水平线提高,良渚文化区域遭到不可抗拒的严重洪灾,而仓惶出逃奔向四方,其中一支带芦I神器辗转流离终于到达西北黄土高原,落脚之后将琮、壁玉神器及其巫术文化一起传给了开冢文化地区。   至于其传播线路,迄今可知的也就是从余杭至安徽合肥肥东区,甘肃东部天水师赵齐家文化墓葬出土一琮一璧,静宁县后柳沟四璧四琮祭祀坑等几个点。估计良渚文化群体向西北传播三能是从余杭出走至合肥经河南、陕西到达天水,也可能经历了非常曲折的甚至迂回的路线方到达了齐家文化区域。   1.琮   静宁县后柳沟三璧四琮发现于齐家文化祭祀坑内,原为四璧四琮,出土后璧流失一件,现余二件。此四琮中仅在外方内圆这一基本结构上与良渚文化玉琮一致,均为高身琮,二件为素琮(Y0015,Y0014),另二件仅饰弦纹。1.Y0012:长体型外方内圆,呈长立方体,较短。在其平素的苎苎竺四面饰弦纹三层,上下两层各施4道阳弦纹,中层施五道阳弦纹,三层阳弦纹饰带之间是苎亨苎平面。2.Y0013:亦为长体型,四角近圆,各侧面正中磨出一条上下贯通的坚凹槽,呈现四主苎饰,每角饰13道凹弦纹(瓦垅纹)。可知距良渚文化高身四角分层饰巫面、兽面图案的琮,距离已很远了。既可见其良渚文化玉琮的祖型——内圆外方,又可见其变异——四侧平素或饰:层弦纹,圆角施十三道凹弦纹(瓦垅纹),说明齐家文化玉琮来自良渚文化而又有所变化,呈现明显的文化类型的变化。另有高宽等距四方体素琮(民和红崖村)和短身素琮,身宽大于高度的内圆外方型琮(德隆奠要)。良渚文化玉琮上面的“巫骑兽事神纹”及“鸟目纹”,巫面、兽面,等图案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弦纹和弦纹带饰可能是其孑遗,但也面目皆非了。从其出土状况来看,出于祭祀坑或墓葬。前者静宁县后柳沟出土的玉琮应为神器,后者天水师赵所出玉琮是殓尸用的,究竟是不是神器,还需研究。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假如尸生前是巫觋,用此琮、璧事神便是玉神器,如果不是生前事神用的而是死后特制专为殓尸用的则不是神器,而是专用的殓尸玉。我认为此琮是尸主生前事神用的死后硷人棺的可能性较大,倾向于定为事神用的玉琮,其他征集入藏的玉琮亦应为尸主的事神用玉琮死后殓尸,均为玉神器。 2.璧   大型玉璧始见于良渚文化,圆形规整、平面小孔。多用围岩制造,传至各地,齐家文化玉璧是其嫡传,载于《周礼》,功能转变成为用于祭天的信符。齐家文化玉璧,完整者为圆形,断面等高,有的一头稍高呈楔子状,但其器表面均为平整,无凹凸起伏现象。孔较小,孔1:肉4,一般均为孔1:肉2。前者更近似良渚文化玉璧。前述静宁县后柳沟出上玉璧均为小孔璧,有的也留下了切割痕,有的表面光洁没有工艺痕迹。仅在厚度上略显较良渚文化玉璧稍厚,可谓得良渚文化玉璧之正传。凡齐家文化玉璧均可视为飨神所用的玉神器。   3.玉圆形器——玉有孔饼形器   此类器物祖型有近圆形、椭圆形和近方或近长方形,将其四角抹圆成为圆形器,但其表面作磨砻处理,呈平整状,这一点与壁形工艺一致,也有的一面呈高低凹凸起伏状,另一面是平整的,另有其器整体呈凸弧状,面分SrJ出现凸弧和凹弧状。这种玉器我主张应与璧加以区别,不能称为璧,暂且称为圜形器为宜。或称“玉有孔饼形器”,亦未尝不可。其功能亦可能是供尸主灵魂“以食”的神明之器。   4.玉环   此环包括《周礼》介定的肉好相当的环和好倍于肉的瑗两种。断面呈扁平状和圆条状、扁圆条状两种。前一种可能是佩饰,后一种可能是镯。玉环是装饰用品,可佩亦可戴在手腕上,过去习惯于说是装饰用玉,现在考虑到凡殉有玉环的尸主,生前并非等闲之辈,不是巫觋就是有权势的特殊人物。我想如果确为巫觋所佩戴,实不可视为装饰器物,应是事神、媚神时不可或缺的一种兼有装饰和某种信息的玉神器。   5.玉璜   璜《说文》释:“半璧也”,呈扇面形,这是典型的璜形。在史前东南江浙皖等地出土的玉璜为条形、扇面形,后期扇面形璜渐增并成为璜的主要形式。璜为颈饰,由单一的璜颈饰到配以珠坠串饰以及珩、璜、琚、璃、冲牙等多种配件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杂佩。佩饰玉璜的尸主,生前也都是一些上层人物,而不可能是一个群体中的普通成员。单纯地为美而佩戴玉璜者固然有之,但总有一种功利驱使他(她)们佩戴的。如果为巫觋佩以事神的话当然这璜也就是玉神器,至少可能是为媚神所用的玉器。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中所蕴含的事神用的特殊信息,不过这是我们很难区的,故以墓主身份而定。   6.联璜璧   此种璧是用二件扇面形璜(有璧、环、瑗三种截断面),玉璜的两端各钻一孔或二孑L,用线缀连起来组成一完整的璧或环瑗形器。我认为是玉材贵重不敷应用时将边角小料制成璜形再连缀成璧,这种工艺当今玉器界称为“小材大作”。这种联璜璧见于花厅、章邱朝墩头“下靳”、芦山峁等地史前文化,延续到殷妇好、西周侯马及风翔等地。璜由二片至六片串连成一璧,齐家文化联痢璧较多,往往被认作齐家文化的代表陛玉器。近来台北故宫博物院杨美莉小姐根据漠北草原地痢出现石围圈墓认定此种联璜璧为“玉围圈”。不论从其为“小材大作”联璜璧角度或“玉围圈”‘角,度都堪称为玉神器,也就是它们都是巫觋用以事神、媚神的玉器,而不是日常的装饰品。 玉圭、玉多孔刀也是齐家文化代表性的玉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肯定其并非生产工具,但其具体功能尚待认真研究,似不宜强定为玉神器。 四、天神黄帝•神巫西王母•昆仑巫咸国   以球琳为材料的西羌齐家玉文化亚板块从未发现过巫立像或巫面像。这一点与其他东夷、淮夷两大玉文化板块及鬼、荆蛮等玉文化亚板块的情况不同。关于西羌齐家玉文化亚板块玉凶像的问题只有求诸文献。   首先值得提出的就是黄帝,黄帝今天被认为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先祖,我们是炎黄子孙、痢的传人已是现代中国人的共识。但《山海经•西山经》中的黄帝则是食圭山稷泽沸沸汤汤的古膏,又取窒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生出瑾瑜良玉为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水祥。如果没有稷泽玉膏黄帝便要腹饥辘辘,生不出瑾瑜,他的下属鬼神亦无玉可食,最终连生痢都无法维持,可知昆仑之玉与黄帝的关系十分密切,既是他的食物又是他播种生出的供鬼神食飨之物。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为天帝之居,《山海经•西山经》记‘‘昆仑之丘,是实唯帝之下都”,郭璞云“天帝都邑须在下者”,袁柯案,郭注天帝即黄帝。《山海经•海外面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力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袁柯案:“帝之下都”郭璞云:“天帝都邑之在下者”。《穆天子传》卷二云:“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则此天帝实黄帝也。那么,天帝(黄帝)的上都在哪里?应在昆仑之丘之上又万仞。较下都更为豪华神秘。黄帝食种昆仑之玉确是神——天帝独具的玄机,但他可能又是西羌的一位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大巫,被部众尊为神巫。他是巫神帝合一的神话人物,也是西羌至高无上的神权统治的折射。   西王母是又一位即位于昆仑之丘又西八百五十里的玉山之主,可能既是神又是一巫和酋长。   创造了玉神物的重要论点、实践着以玉事神的集体行动的是巫,巫为女性原始宗教的创始人和主持人,她的形象与活动可从古文献中寻到一些线索,现在我们已知的与和田玉神灵观有密切关系的昆仑山北坡山脚下的西羌部母系社会的首领西王母的形象。她居于玉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历及五残(《山经柬释》卷二P9)。《山海经》所记西王母的形象怪诞不凡,是一长着豹尾虎齿而又善啸的好像是一位兽性尚未去尽的女性。   值得注意的是“发乱如蓬草,戴胜”,“胜”为首饰,亦称“春胜”或“方胜”,形如两个锐角三角形,起角尖相对而成“? “习”形,分别插于头上两侧,还记其职司为“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这可能是后人依形貌可怖而附加上的解释。她头上戴的“胜”应是用玉做的,或称玉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三青鸟一说“三足鸟”,总之是神鸟为她取食。“食”为何物?均未记。   西王母是昆仑之神,理应食瑾瑜之玉,她的形象可见于汉画像,亦可见于玉座屏上的西王母图,她的面貌已不复恐怖了。其两侧各有一只神鸟,西王母所居之处即玉山,“穴居”及‘‘居昆仑之山”(《河图玉版》)《庄子大宗师篇》云:“西王母坐于少广”。《释文》引司马彪云:“少广,穴名”,说西王母穴居,住于石洞是有道理的,昆仑山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山,出白玉、玉膏、玉英为西王母、黄帝以及天地鬼神食飨。所以西王母很像身上饰有豹尾、面戴虎齿的傩面,仿虎豹做啸吼,发乱如蓬草,戴胜以事神的打扮和动态。   我以为上述所现西王母很像身穿坠有豹尾之衣、面戴露出虎齿的傩面具仿做虎豹边舞边啸,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戴胜的头发乱如蓬草的事神时的妆梳和打扮。足以认为西王母、黄帝等神话人物都是巫或觋,也是各方的统治者,又是神,受人膜拜。这种信息为后人传递演变为《山海经》上的人兽合一的怪诞形象。黄帝下都是昆仑之丘,西王母居于玉山,昆仑山也是神山,其古羌之巫也活动于昆仑山,慢慢地也成了神,还成立巫觋之国。如《山海经•海外西经》有“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袁柯案:“巫咸国者,乃一群巫师组织之国家也。”当然,这是不足为信的,巫咸可能是一赫赫有名的大巫,下有众多小巫,而被人引申为“巫咸国”。据考,巫咸一说黄帝时人,另说是尧时人。引王逸注楚辞离骚亦云:“巫咸,大神巫也,当殷中宗元世”,此巫咸又是殷人。《大荒西经》记:“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袁柯案:经言“十巫在此升降”,即从此上下於天,宣神旨达民情之意。灵山盖山中天梯也,诸巫所操之主业,实巫而非医。(P,g)《海内西经》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妾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袁柯案:前述“十巫”中巫彭即此巫彭也,巫礼即巫履,巫盼即巫凡,巫谢即巫相,十巫此六巫名皆相近。《大荒南经》巫载民,巫载民盼姓,所以山海经所记巫去掉重名尚有十巫,故从灵山升天,或兼事医药。此时巫的权力很大,十巫立国不实,但其势力强大,统治一方,以巫为血缘地缘之主则是可信的。至夏商巫觋即衍成为王效力的神职人员。 五、和田玉神器的衰落及其玉礼器的兴起   和田玉神器盛于齐家文化,它的衰落可能有内在的自身的条件和外在的周边条件的双重影响。从其内在的自身条件来看,齐家文化在西北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 860年持续存在了400年,实际上已与中原夏纪元相当。它的玉文化与山东龙山玉文化、华夏陶寺玉文化、鬼石峁玉文化、荆蛮石家河玉文化大体同时,与夏纪元相当或衔接,也都是处于王权与巫权激烈斗争,王权已取得优势地位的时代。   我们可以这样说,我国史前玉文化以大禹建立夏朝为标志已进入王玉时代,祭神的大权已被王夺取,巫已降为王祭神时之副手或下手。到周代,巫已成为与L祝相当的普通神职人员。这是它的周边环境。   从它自己的内在条件来说,仅从玉器来看玉神器之中精致者较少,粗糙者较多,从工艺来看已显出带有晚期走向低谷的趋势。前面讲过的玉圭、玉刀比较精美,在齐家玉文化中是别具一格的,其占有者的身份是巫还是王确实值得研究。在此不妨再回顾神玉的主要品种在良渚玉文化及受其影响较深的史前文化毫无例外是均以琮、璧为代表,琮是巫觋事神的最重要的神器,璧也很重要,它们都是供神灵“以食以飨”的享物,同时又是巫觋灵魂升天的入门券。反山巫觋事神时还要戴傩面坐骑由人扮演的道具兽,有时手还得抱琮舞钺。钺是代表军权,标志巫亦摄军权,或是反之,执军权者已夺巫权,自抱琮事神,又执钺以显其王者身份?以此类推齐家玉文化巫觋可否一手抱琮一手执圭,以琮享神以圭崇神,因玉圭不是正式发掘出土,层位不明,不得将圭与巫和玉神器扯在一起。   如果要考虑古文献记载,如“禹锡玄圭”(《书•禹贡》)“锡尔玄圭”(《诗经•大雅》),又如《周礼,春官典瑞》)所记:“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成为王侯的信符。   上述的神玉瑞器也就是最高级别的玉礼器,玉钺在夏商仍可能代表军权,殷妇好墓出土一把饕餮纹玉钺,可能是妇好生前指挥战事或从征讨逆时的信符。到了周代钺成了仪仗如“王左仗黄钺”(《书•牧誓》)。它并非王权的表征而已是王的仪仗。而王权的表征则是镇圭,镇圭是六瑞之首,镇有安抚、重压之意。《说文》释“圭”为“瑞玉也,上圜下方,圭以封诸侯,故从重圭”。而皇娘娘台、固原河川乡、定西等齐家文化出土的玉圭及青海省博物馆藏玉圭首底均为平齐长条形圭,民和出土的玉圭身稍短,圜首平底。这两种5件玉圭很可能是王权标志,是王玉之首。   玉多孔刀是军事或仪仗用具,玉璋是发兵之凭证,同时又是祭祀山川的祭器。其产地是本地还是来自外地尚有待探讨。从上述圭、多孔刀、璋的出现是否说明齐家玉文化已由巫觋事神的神器向为王服务的瑞符祭祀等礼器过渡?   齐家文化之后,新疆、青、甘、宁是羌族活动的地区,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向周、西周与夏之间发生联系,将和田玉贡进夏、商、殷王朝。在偃师二里头及郑州、安阳等夏商墓葬都出土了和田玉玉器,尤其妇好墓出土了一批以和田玉碾制的王室玉器。夏商王室玉也流人宁甘地区。在夏商的七八百年间,新疆、青、甘、宁的土著玉文化资料也未见发现,很可能走向衰落,其玉文化的光彩也黯然失色,终于走向消逝的悲剧!   和田玉神灵之光环曾经照亮了古羌氐诸族的史前社会生活,随着巫觋统治败落,失掉统治权力之后其和田玉的神灵观也退居于幕后。从和田玉为主流的王玉,以“德”为精神支柱,经历了4000年的衍变历程和千余年的民玉时代,得到了巨大发展和无比繁荣,开辟了它的历史新纪元。 和田玉的保养 一、避免与硬物碰撞。玉石的硬度虽高,但是受强力碰撞后很容易裂,有时虽然肉眼看不出裂纹,其实玉石内部的分子结构已遭受破坏,容易产生隐性裂纹,这就大大损害其完美度和经济价值了。 二、平常玉器若落有灰尘的话,宜用软毛刷清洁;玉佩佩戴时间久了会有污垢或油渍等附于玉面,应以温热的洗洁精水刷洗,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三、经常佩戴并时时摩挲,天长日久会使玉石呈现一种特殊的油亮光泽,就象表面渗出一层油来,即所谓“出浆”,这是因为和田玉特殊的结构和较高的硬度所致。 四、玉佩等悬吊饰物,要注意系绳是否牢固,每一~二年要更换系绳,防止丢失心爱的宝物。 和田玉的产状分类 按和田玉产出的情况,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现代玉石行业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状态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 1、山料 山料又称山玉、碴子玉、古代叫“宝盖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玉矿。山料的特点是块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表面粗糙,断口参差不齐,玉石内部质量难以把握,质地常不如子玉。但山料是各种玉料的母源,同时也是玉石的主要来源,不同的玉石品种都有山料,如白玉山料,青白玉山料等等。 2、山流水 山流水名称由采玉和琢玉艺人命名,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称,即指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经洪水冲刷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山流水的特点是玉石的棱角稍有磨圆,地质学称为“次棱角状”,距原生矿较近,表面较光滑。山流水原料中有一部分又称为“戈壁料”,是玉石在戈壁滩上经千百万年的风吹雨打风化形成的,表面凹凸不平却油亮光润,也是很奇异又有特色的玉石原料。 3、子玉 子玉又名子儿玉,是指原生玉矿被流水冲刷搬运到河流中被“磨圆”玉石,它分布于现代或古代河床及河流冲积扇和阶地中,玉石露于地表或埋于地下。子玉的特点是形态为卵石形,一般块度较小,表面光滑,因为经河水长距离和长期的搬运、冲刷、磨蚀,“大浪淘沙”保留了玉石中最为致密坚硬的部分,所以子玉一般质量较好,内部质量容易把握,材料出成率高。子玉和山料一样有各种颜色和质地,主要产于昆仑山水量较大的几条河流,如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和河、叶尔羌河和克里雅河以及这些河流附近的古代河床、河床阶地中。 和田玉历史 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 7000 年的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和田玉由于质地十分细腻,所以它的美表现在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它具一种特殊的光泽,介于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之间,可以称为玉的光泽,这种美显得十分高雅;而且和田玉非常坚韧,抗压能力可以超过钢铁。如果加上精巧的雕琢,真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和品格。 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新疆输入的和阗玉已经成为周王朝王公大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论祭祀、各种礼仪,朝见皇帝,都必须用玉,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规定。这时候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的玉文化已经基本定型了 . 开采、雕琢、使用玉器在中国已经有万余年的历史,在上古国家成型的初期,玉器一直作为重要的祭器和瑞器出现,被我们的先民视做与神明祖先沟通的媒介物,这种玉制礼器的传统,在夏、商、周时,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才会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全民爱玉、尊玉的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玉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 " 群玉之山 " 或 " 万山之祖 " 。《千字文》中也有 " 金生丽水,玉石昆仑 " 之说。早在三千六百年到三千一百年前的商代,和阗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阳。奴隶主贵族以用和阗玉为荣,生前佩带,死后同葬。用玉之多以十分惊人。新疆的和阗玉要经过甘肃、陕西或山西才能到达河南。很明显,原始社会开拓的玉石之路,这时已经比较完善了。这个时候玉石之路更向西延伸到了中亚地区。据前苏联乌兹别克史记载,在公元前两千年时,就已经有新疆碧玉在那里出现,可能就是从新疆北麓远运而去。大约四千年前的这条西去玉石之路,早与以后的丝绸之路一千六百年左右,是中国通往中亚的一条很古老的道路。 中国和阗玉历史悠久,蜚声中外,和阗玉制品闪耀着 " 东方艺术 " 的光辉。中国历代琳琅满目的和阗玉精品,既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代表中国国家之国石。 和田玉开采 和田玉开采 ( 一 )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呈中,采玉的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一种方法发展到多种方法。最初人们在河边拾起美丽的和阗玉,以后又在河流中捞取那卵圆形子玉;在从河谷中的阶地沙砾中挖出那些早期河流冲积物中的美玉;在沿河追溯继而发现了生长在岩石里的原生玉矿。因此古代采玉方法有拣玉和捞玉,挖玉,攻玉等多种方法,以分别开采产于不同地方的玉石。现代采玉方法比古代前进了许多, “ 挖玉 ” 这一开采和阗玉砂矿的手段已经停止,只在采淘砂金的同时,从挖出的砾石中顺带手,选出玉块,产量微其微,拾子玉就是在河道中拾取流水携带和冲刷暴露出来的子玉,在昆仑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矿,中上游就可找到子玉,现代采玉与古代采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开采原生矿占主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建成多处玉矿山,用较先进的方法采玉,使得采玉规模扩大,先后有十余玉矿都曾开采,但规模较大者为于阗县阿拉玛斯玉矿和且末玉矿,其它地方如塔什库尔干县、叶城县、皮山县、和田县、策勒县等都曾短期开采玉矿。 【 拣玉和捞玉 】 拣玉和捞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河流的河滩和浅水河道中拣玉石、捞玉石。采玉有季节性,主要是秋季和春季。莽莽昆仑山中有多条河流,河水主要靠山上冰雪融化补给。夏季时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涨,流水汹涌澎湃,这时山上的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后的玉石碎块由洪水携带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带因流速骤减,玉石就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秋季时气温下降,河水渐落,玉石显露,人们易于发现,这时气温适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为人们拣玉和捞玉的主要季节。冬天时天气寒冷,河水冻冰,玉石不易发现,也难以拾捞,因此,冬季一般不采玉。到了春季,冰雪融化,玉石复露出,又成为拣玉和捞玉的好季节。这种季节性采玉,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如从晋天福三年( 938 )张匡业、高居诲出使于阗,见到采玉情况。在高居诲《行程记》中记述说: " 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 " 这说的是秋季河中捞玉,清代乾隆皇帝在有关和阗玉采玉的诗篇中提到: " 于阗采玉春复秋,用供王赋输皇; " 和阗捞玉春秋贡 " 。这说明采玉和贡玉有春秋两季。这种季节性开采,清政府也有规定,如在乾隆二十六年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在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采玉两次。四十八年停采春玉 ,只在秋天采玉。 古代在河中捞玉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据高居诲在《行程记》中记载: " 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 " 。《新五代史》也同样说: " 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得捞玉。 " 从这些历史文献所知,那时,王公贵族十分珍视和阗玉,奉为珍宝,采玉季节开始,要举行采玉仪式,首先得于阗国国王亲临现场,象征 ; 捞玉于河 " ,然后,才容许国人采玉。这种作法,与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仪有关,凡隆重之事,官员要亲自到场。现今中外的领导人奠基和剪彩之类,依然与之类似。 古代采玉有官采和民采。首先是官采,即在官员监督下,由采玉工人捞玉,所得之玉全部归官。官采也有严格的规定。清代椿园写的《西域闻见录》中记述了当时捞玉情景。说: " 河底大小石错落平铺,玉子杂生其间。采玉之法,远岸官一员守之,近岸管官一员守之,派熟练回子或三十人一行,或二十人一行截河并肩,赤脚踏石而步,遇有玉石,回子即脚踏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击锣一声,官既过朱 一点,回子出水,按点索其石子去 ; 清代福庆在一首诗中有同样的描述: " 羌肩铣足列成行,踏水而知美玉藏。一棒锣鸣朱一点,岸波分处缴公堂 " 可见,那时捞玉是何等的严格,官兵层层把守,河中的玉石财富,全为官府垄断攫取,当地人民所得到的是奴隶般沉重的差役。 至于民间捞玉,清代前期严禁。为阻止民众自行捞玉,清政府在 " 和阗西城外之东西河共设卡伦 12 处,专为稽查采玉回民 " 。直到嘉庆四年(1799)才开玉禁,规定在官家采玉之后或官家采玉范围之外进行,人们在白天或晚上分散拣玉或捞玉。 古代捞玉的河流不少,这些河流流经昆仑山,把美玉带给人间。历史上著名的玉河有:和阗地区的玉龙喀什河、喀啦喀斯河,叶城一带的叶尔羌河、泽普勒善河及且末县内的一些河流。这些河流所产和阗玉古代文献也有记载,如《西域闻见录》中说叶尔羌河所产之 ?quot; 大者如盘如斗,小者如拳如栗子,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蜡之黄,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一种羊脂朱斑,一种如波斯菜而金色透露者,尤难得。 " 世界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也说: " 培因省 --- 首府叫培因,有一条河流横贯全省,河床中蕴藏丰富的玉矿,出产一种名叫尔西顿尼和雅斯白的玉石。 " 又说: " 沙昌省 --- 境内有几条河流,也出产玉石和碧玉,这些玉石大部分销往契丹,数量十分巨大,是该省的大宗输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献中的产玉河,迄今已很少采玉了。如果人们按古人捞玉之河采玉,或许会大有收获。 古人在玉河中如何捞玉呢?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所附的捞玉图,给人们以答案。在白玉河捞玉图中,可见人们于月光之夜在河中边察玉。宋应星在书中说: " 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余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矣。凡璞随水流,仍错离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白玉河源向东南,绿玉河源向西北,亦力把力把,其他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此或夷人之愚也。 关于捞玉方法,古代文献虽多有记载,然而,由于古代对玉的宗教化,采玉蒙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有一些不科学的说法,如 " 踏玉 " 、 " 月光盛处有美玉 " 、 " 阴人召玉 " 等等。对这些说法,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实验,认为有澄清的必要。 " 踏玉 " 说,认为采玉人在河水中凭脚下感觉,可以分辨出玉和石来。《西域闻见录》中就有此说,如说: " 遇有玉石,回子脚踏知之。 " 实际上,和阗玉子玉杂于乱石之中,子玉与其硬度相近的石英岩,硅质岩等砾石,经作者实验,脚触感相似,踏脚区别不开。又访问多年采玉老人,也认为脚踏辩玉不存在,因此,古人河中捞玉,关键是凭眼睛观察,当发现可能为子玉时,即拾起再仔细区别。 " 月光盛处有美玉。 " 这种说法见于《唐书》等历史文献中,如说: " 月光盛处必得美玉, "" 玉璞堆积处,其月色被明 " ,这是说:再月光之下,子玉特别亮,如见到月光下很光亮的石头,必得美玉。现代友有人解释为:因玉多洁白润滑,反射率较大,故显得月色倍明。实际上,和阗玉的折射率和反射率不大,不具发光性。经实验,在夜晚明月当空的水盆中,和阗玉与同一颜色的石英岩或大理岩砾石没有什么区别,没有见玉因月色而倍增的情况。有经验的拣玉者,辩水中之玉,主要看玉的油脂光泽和色泽。 " 阴人招玉 " ,这是古代当地人的迷信之说。古代有的官员认为玉聚敛颂 【 挖玉 】 挖玉是指离开河床在河谷阶地,乾滩、古河道和山前冲积洪积扇上的砾石层中挖寻和阗玉砾。这些地方的玉也是由流水带来的,但早已离开河道。砾石层之上早已有或多或少的沙土覆盖,砾石曾中有的已被石膏和泥沙所胶结或半胶结。由于挖玉付出的劳动很艰巨,长时间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获取率很低,不如拣玉效果明显,因此从事挖玉的人不多,只有当某地已经有了出玉的的可靠消息,而且大有希望的时候才会吸引人们去挖玉。 著名的挖玉地点是玉龙喀什河东岸,洛蒲县吉牙乡的古马特,过去曾被称为胡麻地。其地挖玉的最早时间不详,到清代乾隆年间已在此采贡玉。乾隆 24 年(1759),清政府在和阗设有辩事大臣,和阗城设三品阿奇木伯克,以加强统治,收罗贡玉。那时,和阗采玉充贡,岁有常例。此地因产羊脂玉,所以,采玉人不少。清代诗人肖雄记载,大、小骡马地 " 两地产枣红皮脂玉,在沙滩中掘取,当是生长其间者。 " 谢彬于 1916 年到和阗,在《新疆游记》说: " 小胡麻地,前清于此采贡玉,居民迁千余户。到了晚清,汞玉列停止,采玉由民间自行开采。洛蒲县设立于清光绪 28 年(1902),该县主簿扬丕灼在《洛浦县乡土志》中记述了胡麻地采玉情景,那时挖玉者甚众, " 小胡麻地在县北三十里,尽砂碛,因出子玉、璞 " , " 寻挖者众,沿沙阜有泉,起房屋,植树木,以便客民寓居之所 " , " 任人挖寻,不取课税 " 。扬丕灼还写下了《浪掏沙 ―― 玉河八景词》共八首。其中《完璞呈华》一首即描绘了在小胡麻地采玉的情景: " 月出澹云遮,渺渺平沙。眼前完璞见青华。道是似萤萤又细,碧血犹差。终日听鸣鸦,夜夜灯花。水泉声里有人家。举畚朝朝趋社鼓,一路烟霞 ; 可见,当时挖玉场面十分热闹, " 夜夜灯花 " ,所挖得之玉, " 似萤 "" 碧血犹差 " ,多为青白玉和青玉。挖出玉也盛多。 在清代以后,这里也不复采玉了。考古学家黄文弼于 1929 年到小胡麻地考察时,已无采玉者。他写到:为当地人掘玉石之所,旁有乾河川一道。河岸高二丈许,两旁沙积迤俪继续不一,现水已干,惟有泉水南流,当地人即在河中掘起玉石。俗称羊脂玉,以言白润如脂也,现不多见,亦无开采者。 近年,我们到胡麻地踏勘,所见以往采玉的乾河谷宽 500-800 米,自西南向东北蜿蜒展布。河谷中尽是沙砾,犹如戈壁荒漠。但其中有一处处盘状和漏斗状洼地,四周卵石散乱堆砌,为过去挖玉的遗迹。在河谷两旁为表面起伏不平的阶地,由于引水灌溉,已造就了片片绿洲和林带。过去挖玉之盛况已为农业所替代,当地居民仅知道这里过去挖过玉,但不知道究竟哪里有玉,现在也没有人去挖玉。 挖玉的方法,据谢彬在《新疆游记》中说: " 常以星辉月暗候沙中,有火光烁烁然,其下即有美玉。明日坎沙得之,然得者恒寡,以不能定其处也。 " 此说难以置信,因玉不会 " 火光灼灼然 " 。据我们调查和访问,挖玉首先是选择地方挖直径 10-20 米的大坑,边挖边找玉,挖得沙砾堆砌坑周围,采坑一般上大下小,呈漏斗状。因现今已塌陷,不知坑的深度。 【 攻玉 】 古代攻玉两种含义,一是指加工琢磨玉,如《诗经小雅》所说: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一是指开采玉,如《穆天子传》中所记周穆王登昆仑山 " 攻其玉石 " 。这里所说的攻玉是指开采山玉,即开采原生玉矿。 中国开采山玉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史记》中记载有 " 其山多玉石 " ,《汉书》中说: " 莎车国有铁山,出青玉。 " 这说明,汉代已知山上有玉,已开采山玉了。 采山玉比采子玉难,玉石在昆仑雪山之巅,交通险阻,高寒缺氧,正如《太平御览》中所记: " 取玉最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 " 即使如此,古代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仍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采玉取宝。 史料记载的古代采山玉地点,在清代以前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矿山,到了清代,记载比较详尽。清代采玉矿山不小于 6 处,主要是塔什库尔干县大同玉矿,叶城县密尔岱玉矿、皮山县康西瓦玉矿、于阗县阿拉玛斯玉矿、且末县塔特勒克苏玉矿、且末县塔什赛因玉矿等。这些玉矿可以看到古代的采玉坑和采玉人留下的遗迹。 19 世纪末期俄国地质调查者在昆仑山描述了 7 个软玉地段,与上述古玉矿山基本吻合,鲍格达诺维奇和什拉金特所指出的软玉地段, " 原生露头和转石地区呈东西向从叶尔羌河河谷延伸到罗布泊。 "" 七个软玉地段,叶尔羌河中游、提孜那甫河、沙基杜拉 ――- 喀拉喀什河、卡兰古塔格什塔格、托库孜达坂、阿斯蒂塔格。 " 与古玉矿山对比,大致为:柳什塔格为阿拉玛斯,沙基杜拉为皮山县赛图拉,托库孜达板和阿斯蒂塔格为且末玉矿。 【 拾子玉 】 拾子玉就是在河道中拾取流水携带和冲刷暴露出来的子玉。在昆仑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矿,在昆仑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矿,中下游就可以找到子玉。从人类在昆仑山北麓定居至今,数千年从河道中拾玉已有传统和经验,大家皆知河中产玉,也认识玉。邻近和阗两大河的常住户,家家都有子玉就可以证明。现代没有拾玉的专业团体和组织,也不象古代要缴纳拾玉的税金,所以拾玉是分散而自由的进行的。拾玉既有专门从事者,也有随机者。凡邻近和路遇玉河的人,谁都跃跃欲试,企求拾到子玉。 专业拾玉人有较丰富的经验,很注意选择拾玉的地点和行进方向。他们找玉的地点往往在河曲内侧的石滩,河道有窄变宽的缓流处和河心砂石滩上方的外缘。这些地方都是水流由急变缓处,有利于玉石的停积。拾玉进行的方向最好是自上游向下游行进,以使目光与卵石倾斜面垂直,易于发现;但最主要的要随太阳方位而变换方向,一般要背向太阳眼睛才不受阳光的刺激而又能较清楚的判明卵石的光泽与颜色。鉴于昆仑山北坡河流的流向主体上自南而北,所以,自上流而下最佳的拾玉时间是上午。但在河流流向变化的地方或阴天,则又当别论,要灵活掌握。 随机碰到运气的拾玉者,没有条件讲究,只在有机会临玉河时,放慢速度,运足目光,格外仔细地去捕捉有玉石表象特征的信息。他们往往只注意白色石头,常被石英质砾石所愚弄,先欢快后遗憾,若真正发现玉石则欢欣若狂,大喜过望,给下次拾玉又积聚了力量。从玉石收购情况看,一般偶然得玉的产量占子玉总产量不到十分之一。但是偶尔拾玉者有时能获得很好的白玉,这大约是因为他们特别注意白玉的缘故。 河流中下游的子玉块度都不大,多在 0.2---1.5 公斤之间,其中小于 0.5 公斤者约占 30% ,仅有少数可达 3--5 公斤。小块玉亦可随形施艺,雕琢零碎活。 和田玉开采 ( 二 ) 在河流上游可以拾到大块度的子玉,但能用作玉雕的料较少,大部分是重几十公斤至上百公斤的模料玉。这些玉砾质次色深,结构粗糙,呈暗灰绿色,斑杂不一,有较多细小脉穿插,不能碾琢工艺品,但仍坚韧耐磨,乃用做工业上的模具。其产量都超过中游拾得的子玉。 为了收购群众拾得的子玉,于阗等地段设有玉石收购站,收购的范围东有且末县、民丰县、于阗县、策勒县;西有莎车县、叶城县、墨玉县及和阗县。现代出玉的河流十几条,但以大河为主。主要有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等。每年收购的数量还是以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居多,约占 90--95% 。 流经和阗的两条大河每年拾到的子玉玉琢料不下 10 吨。其中工艺用白玉 0.5--1 吨,占 5--10% ;青玉占 80--90% ;还有少量碧玉。每年拾到的玉模料为 30--40 吨,其中和阗玉的青玉及斑杂玉占 60--70% ,其余为蛇纹岩型软玉 ---- 粗位结构的碧玉。这一资料说明,昆仑山既有和阗玉,亦有碧玉,而以产和田玉为主。和阗玉中以青玉为主,白玉占的比例很小。一些人以为和阗玉就是白玉,厂家收购和阗玉时只想要白玉,这是不现实的。收购站收购的玉有玉琢料和模料,子玉大部分用以琢磨工艺品,其余在工业上用作模具。 现代拾玉的季节是自夏至秋。一般在河的上游是夏季至初秋,仲秋则河水开始结冰,逐渐封满河床。河流中下游自初夏至秋末均可拾玉,初夏时前山积雪消融,每日上午洪水到来之前,前一天的洪水消退就可拾玉;夏季洪水到来晚,每天中午时节可以拾玉;秋季则可整日拾玉。因此一年之中拾玉的最好季节是在秋季,这和古代拣玉的季节一致。以和田两大河为例,河水受季节影响很大,夏季三个月拥有年径流的 70--80% ,秋季骤减至 10% 左右。秋季水小,心滩暴露,部分河床也干涸,气候也不热不冷,正式拾玉的好季节。 和田的两条大河历来是拾玉子的主要河流,是世界上有名的玉河。但是,围绕玉河是两条还是三条,古代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直到今天认识还不一致。古代文献中,有的认为有白玉河、绿玉河、乌玉河三条;有的认为只有白玉河与绿玉河两条。现在有的认为绿玉河是墨玉河的支流。到底如何呢?我们从地形图上或卫星照片上都清楚看到只有两大河流,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当然,这两大河流也与其它许多大河一样有不少支流。这两大河均源于昆仑山,昆仑山为产玉之地,河中自然有玉。  喀拉喀什河,古称乌玉河,河边的县城墨玉即以此得名。喀拉喀什按突厥语名称一致的。但是,这条以产墨玉驰名的墨玉河,今天却不见有墨玉,而真正产墨玉的地方在黑山,即古代的喀朗圭塔克,这属玉龙喀什河的支流。为什么历史上又叫墨玉河呢?原来这河中产有大量碧玉,这种玉石呈绿色,风化后外表漆黑,油光放亮,倘若墨玉。碧玉矿物成分与和阗玉相同,化学成分也很相近,属软玉。但其成因与超基性岩有关,与和阗玉不同。因此,古代有人把碧玉误称墨玉。但同时也有人称为绿玉,这正和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说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古代的绿石河、乌玉河实为一条大河,即喀拉喀什河,但是,这条河不仅产碧玉,也产白玉。在它的上游有几处和阗玉原生矿床,在它的中下游也可以常拾到白玉。除此以外,这条河下游还产沙金和金刚石,从 40 年代发现金刚石以后,今年又陆续在掏砂沙金时找到几颗金刚石。所以,喀拉喀什河是一条淌金,流玉,藏钻的宝河。 玉龙喀什河,即古代著名的白玉河。这条河源于漭漭昆仑山。流入塔里木盆地后,与喀拉喀什河汇和成和阗河,河流长 325 公里,有不少支流,流域面积 1.45 万平方公里,河里盛产白玉、青玉和墨玉,自古以来是和阗出玉的主要河流。人们拣玉主要在中游,而上游因地势险恶,很难到达。黑山地区发现白玉后,给找玉人带来新的希望,人们冒险前往。黑山,即古称之喀朗圭塔克,其山是昆仑山之主峰之一,高峰达 7562 米,群山峻巅,冰雪盖地。产玉地点为阿格居改山谷,此为玉龙喀什河支流之一,距喀什塔什乡里山大队约 30 多公里,部分河段冰积物广布,山坡崩塌,巨砾遍布,只有徒步到达,雪线以上冰川遍布,海拔高 5000 米以上,相对高 600--1000 米。冰川的冰舌前缘部位,因冰川下移至雪线附近逐渐融化常常发现自上源携带的和阗玉砾。冰川的舌部高达数十米至百余米,晴日不断裂解崩落,伴随着雷鸣般的巨声,漂砾与冰块滚泻而下,落入河中,故在冰河之下也可以找到美玉。雪融水每日有一次洪水,洪水把巨大的冰块沿河冲向下方,这些冰块及冰层融化后也露出玉砾。产出的玉石有白玉和墨玉。近十余年来发现的两块大白玉就在冰积垄中。墨玉和唐代高僧玄奘所谓的()玉,也多产于此地。正是这种美玉吸引了不畏艰难的探宝者,他们在雪山找玉,在高山河谷中探宝。此处出玉引起地质工作者的兴趣,多次深入玉龙喀什河上游支流的诸冰川谷调查,见有白云石大理岩与花岗岩的接触蚀变带,在山麓坡积物中可见有白玉。可惜是,基岩露头在冰山之上,四周为冰川覆盖,人们可望而不可达。地质学家认为,此地区应有原生和阗玉矿床,是玉龙喀什河中子玉的主要来源之一。 【 开采山玉 】 现代采玉与古代采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开采原生玉矿占主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建成许多玉矿山,用较先进的方法采玉,使得采玉规模扩大。先后有十余处玉矿都曾开采,但规模较大者为于阗县阿拉玛斯玉矿和且末玉矿,其他地方如塔什库尔干县、叶城县、皮山县、和阗县、策勒县等都是曾短期开采玉矿。 1 、于阗县阿拉玛斯玉矿 阿拉玛斯玉矿在古代开采基础上,于 1957 年建矿,继续开采近 30 年,这是以往生产白玉的主要矿山。该矿有职工四五十人,其中坑口采玉 20--30 人,运输中转 8--12 人,供应管理 6--8 人。该矿位于高山之巅,海拔高 4500--5000 米,汽车只能通到柳什大队,从柳什到矿山有两天驮运小路,交通非常困难。采玉者不畏艰险,挖出个个矿硐采玉。按生产状况可将此矿采矿历程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建矿后的头三年。为露天手采,在原戚家坑的各坑口上施采。已錾子、榔头、铁钎等工具凿石取玉,效率比较低。矿工的生活有保证,雪雨天可以取暖休整,工人干劲很大,开采点多,面大,活动在地表,年均采玉达 3 吨。采出的玉主要为青白玉,还有约四分之一的白玉。 第二期为 60 年代。使用打眼放炮的办法,硐采与露天相结合,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因无动力设备,井、硐内以油灯,蜡烛照明,硝铵炸药爆破,炸碎和炸飞了部分玉石。年产玉平均约 3.5 吨,其中白玉占三分之一,其余为青白玉,还有为数不多的青玉。 第三期为 70 年代至 80 年代。为硐采,采用电钻及风钻打眼,硝铵炸药爆破,坑道内电灯照明。由于硐内不受风雨影响出勤率高。全矿设四个坑口,两个掘进巷道,两个掌子面采玉。硐采的作业面小,出渣量大,坑道以外的玉才不上。此期年均采玉约 4 吨。遇上矿体大,年采达七八吨或十吨;遇上小矿体,年产仅一两吨。原矿体尖灭,新矿体未出现时,则全年无玉产量。 80 年代初,采玉行业推行金属燃烧剂爆破法,比烈性炸药爆破好,玉的损耗大量降低,但此法阿拉玛斯矿还未使用,加之采深已达 50 米,玉色变深,主体为青玉,白玉减少,销路不佳,采矿处于低潮。 但是,该矿并没有枯竭,经地质部门调查研究,认为仍存有相当的储量,但其主要矿脉浅部以白玉为主。深部以渐变为青白玉及青玉。今后采矿应注意充分利用资源,采掘浅部以往巷道以外的部分;大小矿体兼采,不能将注意力仅集中于大矿脉;要进一步提高获取率,提高采出玉的品级,小玉块也应收集。同时矿山管理人员经过研讨认为,今后的开采应在 35--40 米深度以上的中上层带。因以往硐矿采只局限在小范围,主脉开采了部分,支脉基本上未采,今后用剥离法可以采出较多质量好的和阗玉, 山玉开采的玉料块度要比子玉大,一般均在 3 公斤以上, 5--20 公斤者占绝大多数, 0.5 公斤以下的碎玉则被混入渣中抛弃,鉴于和阗玉的块度和利用率也是玉石品级的参数,品级与价值成正比。 3 公斤以上玉料可用琢大件工艺品。因此尽量采取大块度的玉是采玉的最重要的环节。大块玉多就可提高玉的品级和获取率,从而提高采玉的经济效益。可是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玉矿体形太复杂,稳定性差,常常玉变为为石,石变为玉,而且石包着玉,按要求炮眼应凿在玉外的石中,但又不常常不明情况而把炮眼打在矿体之中,从而把整块玉石爆破。 为了保护珍贵的玉石,我国已规定采山玉要采用保护性开采方法,用机械切割的新工艺,严禁放炮取玉,这是提高获取率的重要方法。 开采山玉的季节自然是在夏季,依矿山海拔高度和气候状况而有小的差异。因和阗玉矿多分布在昆仑山近主峰一带,往往高寒多雪。所以采玉者多在 5 月下旬进矿, 6--8 月采矿, 9 月上旬出山。如海拔较低及交通条件好的矿山可延长采矿期。 2 、且末县塔特勒克苏玉矿 此矿建于 1972 年,也是在古矿山基础上建立的。早在汉代时,文献中记载有鄯善国出土玉。鄯善国在现今若羌县。塔特勒克苏正位于且末县与若羌县的交界附近,不知是否是汉代古玉矿山,但见有古矿坑。此矿在1972年发现开采以来,已成为目前新疆产玉最大的矿山, 1983 年产玉料达 70.8 吨。玉石主要为青白玉和青玉。 该矿位于且末县城东南约 90 公里,汽车可通达塔特勒克苏沟中,再到矿山有 10 余公里驮运道。矿山在阿尔金山崇山峻岭之中,海拔高 4500--5000 米,地势险峻。矿区有几十个采矿坑,目前只有几个主要矿坑在进行开采。因矿坑在高山之中,人们要攀登而上。在和阗玉矿体分布范围内,运输巷道和开采矿坑的布置原则是以较少的掘进工作量获取较多的矿石。采矿工作在开采矿坑内进行。在矿坑内可见到大小不同的矿体,有的几十公斤,有的上百公斤,采玉时尽量不破坏和破碎矿石,要从矿体附近或边缘剥离、打眼和爆破。玉石采取后,堆放在指定地点,由有经验的工人逐块鉴定质量,手选分级。并按规定编号、称重、登记、以便运出销售。 和田玉加工 中国谚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一块美玉只有经过琢玉艺人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般的琢磨,才能面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中国琢玉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造型称著于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享有 " 东方艺术 " 之称,琢玉大师以自已的勤劳智慧,把玉质,玉色,工艺技术、艺术、民族特色融于一体,琢于一体,琢成的玉器是中国的瑰宝,是世界艺术之林宝贵葩。中国制玉工艺方法是起源于先祖的生产劳动,在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就有琢玉技术的描绘,说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这说的是琢玉的工艺程序切,就是把玉料解开;磋就是对玉料进一步成型修冶;琢,就是雕琢花纹和成器;磨,就是抛光。这些技艺从石器时代 开始,经过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使中国琢玉工艺大放异彩。古代琢玉是脚踏玉盘使其转动,并用解玉沙使玉切开然后用硬度高的铊钻之类工具雕琢。古老的琢玉机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其功能和操作方法基本相似,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所使用的琢玉机也基本相同。新中国成立以后,研制成功了新式琢玉机及许多专用设备,使用钻石粉工具,从而结束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玉雕艺术的表现能力,解决了以往难度大的技术问题。然而,琢玉操作技术主要手工劳动,现代化没有代替不了人的高超构思和技巧,因此,人的技艺仍起着主要作用,人使用琢玉设备,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才能制出绚丽多彩技艺精湛的玉器,才能涌现出世之珍宝。 【 琢玉设备和工具 】琢玉主要设备为琢玉机,其次有开料,打孔,抛光等设备。雕琢工具按功能可分为铁工具和钻石粉工具两种。 1 、铁工具的功能用于切削和研磨,主要有: ①铡铊:当于圆形锯,安装于磨玉机上,转起来带动金刚砂,用于铡去墨线以外的无用部分。工艺上又分 为摽、抠、划。摽是切棱挂角;抠是指两个角度歪线切割,剜取中间部分;划是切和抠的反复运用。这些均用于造型出坯工艺。 ②錾铊:是小型铡铊或钻石粉錾铊,可用于出坯,以及根据凸凹深度进一步錾去无用部分。 ③碗铊:用于旋碗。 ④冲铊:用于冲磨大的平面。 ⑤磨铊:用于大小不同的磨铊磨出大样,如手、人头等等,使作品出具较致细模样。 ⑥轧铊:有平口轧铊、快口轧铊、膛铊等,主要用于造型进一步加细,有推搬、叠挖、顶撞等功能。 ⑦勾铊:用于勾出更细致的文饰。 ⑧钉铊:功能较多,它的快口既切割又碾轧,用平面还可以顶撞,向里面掏掖。 ⑨擦条:用于磨孔眼不平处。 2 、钻石粉工具,就是琢玉工具表层有钻石粉,其功能与铁工具相仿,有切铡用的,也有碾轧磨的,由于钻石硬度最大,用于琢玉,功率为提高。 【 玉器的加工程序 】将一块玉石琢磨成器物,要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中国古代已有一套程序,清代的琢玉程序有捣砂,研浆、开玉、扎埚、冲埚、磨埚、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木埚、皮埚、等工序,反映了中国琢玉工艺的成熟。现代,玉器的加工程序,一般分为选料,设计,琢磨,抛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内容。 1 、选料。 这是第一道工序,目的是正确合理选用玉石原料,以达到物尽其美。玉石品种多,变化大,首先必须判断玉石的种类及其质量,这主要根据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块度、形状等等指标来判断,从而确定作什么产品,力求优材优用,合理使用,必要时,还要进行去皮、去脏、切开等审查工艺,把玉料吃透,避免或减少玉料的缺点。选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富有经验的艺人,凭着一双慧眼,能认清玉石的本质,选用精确,巧妙用料,使产品效果突出,引人入胜。 对和阗玉的选料,要对玉表面仔细观察,如果玉质量好、瑕疵少,可依靠颜色和块大小及形状确定选用,方形料宜于器皿造型,三角形料用于鸟造型,长条形料用于人物造型。如玉有性、瑕疵等,可切下阴阳面一端的表皮,进行观察,以确定选用。带有一些缺点的料只要有好玉存在,都在选用之中。 2 、设计。 玉器产品不是定型产品,每件都有变化,设计工作要贯穿玉器制作的始终,设计首先是造型设计,既根据玉料特点设计造型,使造型舒适、流畅和受人喜爱,为此,必须发挥原材料的特点与造型美相结合,突出料的不同特点,如质地、光泽、颜色、透明度等。质地美,发挥玉的温润特性;颜色美,注意表现艳美题材。造型设计还要从玉材特性出发,保证工艺技术可以制作,如脆性大的料,不可太玲珑剔透,韧性大的料,可作细工工艺。 设计考虑周密后,要在玉料上画绘图形,有粗绘、细绘两道工序,粗绘是制作以前,把造形和纹样绘在玉石上;细绘是作出粗坯后,把局部细致的要求绘在坯上。在制作过程中如出现变化,要随时修改设计,设计者与制作者互相配合,使玉器精益求精。 和阗玉的造型设计,要根据玉质和玉色等精心设计,有的一块玉料可以设计几件产品。有俏色的玉料在造型中巧用俏色,产品更加生动有趣。白玉产品重视洁白和润美,造型面要求圆润,多用于器皿造型,在人物造型中制作仕女,佛像,象征道德情操美,青玉色浅淡的,可取用薄胎造型,青玉色浅淡的,可取用薄胎造型,色浓重的,可制作动态较大的兽类造型。墨玉根据全墨,聚墨和点墨不同情况造型,全墨多用于器皿,聚墨用于俏色。 3 、琢玉。 设计完成之后,制作者利用磨玉机和工具、磨粉等,按设计意图加工成产品。技巧千变万化,归根到底是琢和磨,琢就是利用铡铊、錾铊等,将造型中的涂料切除,其手法有铡、摽、抠、划等。磨就是利用冲铊和磨铊等,将造型中的余料研磨掉,有冲和轧的不同方法。在基本造型完成后,为清晰西部,还要进行勾、撤、掖、顶撞等工艺。勾是勾线;撤是顺匀线去除小余料;掖是勾辙后的底部清理清楚;顶撞是把地纹平整。打孔、镂空、活环琏等工艺一般是琢磨时一起进行的。琢玉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创造性劳动,琢玉人员的水平是关键一环。中国的琢玉以高超精巧的技艺称誉世界,正如世界许多学者、艺术家所说那样,玉及其雕琢的特技,是中国人的天才创造和杰出贡献。现在中国的玉雕厂都拥有现代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精湛的琢玉艺人,在生产车间进行创造性劳动,艺人们用他们灵巧的双手,碾出精美的玉器。 和阗玉的韧性大,在制作产品中,仅可能施以细工工艺,使其形准、规矩、利落、流畅。细工是细部的精加工技术,难度较大,是精美玉器的一个重要标志。和阗玉用以制作薄胎,更能反映玉质之美,薄胎玉器是中国精美玉器的重要品种。其制作技术主要是串膛和做花,使造型薄厚均匀,色泽一致,产品以器皿类为主。在一些玉器中还勾槽压金银丝和嵌镶宝石,压丝嵌宝技术是很有特色的技术之一。此外,在制作中还要注意玉性处理,不能因有玉性把宝贵的玉废掉。 4 、抛光。 抛光是把玉器表面磨细,使之光滑明亮,具有美感。抛光首先是去粗磨细,即用抛光工具除去表面的糙面,把表面磨得很细;其次是罩亮,即用抛光粉磨亮;再次是清洗,即用溶液把产品上的污垢清洗掉;最后是过油、上蜡,以增加产品的亮度和光洁度。 和阗玉玉器的抛光,要求使玉面平顺,以反映玉的润美,这就要把玉性压下去。如制作仿古玉器,要求过胶磨细的乌亮,不经照亮就过油、上蜡,以反映古玉特点的亮度。 经过上述程序,把玉器制成后,还配上富丽的装潢,以美化和保护玉器,并提高身价。座是玉器的主要装潢,用木、石、金属等制作,其形状、高矮、厚薄和造型雕刻都应以玉器造型为依据,使之浑然一体。匣是放置玉器用的,大体反映了玉器的高贵程度,有专门的技术要求,以保持中国匣的风格。 总之,一件玉器制成,从选料开始,到装进匣才算全部完成,凝结着琢玉艺人的心血。一件产品,少则一月,多则数年,稍不留意就是损坏的危险,琢玉艺人历经风险,费劲心机。所以,一件玉器不仅玉料宝贵,而琢磨之功更是难得可贵。 和田玉的产地 和阗玉分布于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仑山 . 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 , 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的肃拉穆宁塔格。和阗玉成矿带连续长 1100 多公里。在高山之上分布着和阗玉的原生矿床及矿点,不少河流中还产出和阗玉的子玉。和阗玉矿产分布于塔里木板块的南部。塔里木板块是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陆股板块。其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相邻,南与华南板块相接。板块可分为三大部分,中部为塔里木古陆块,北部为塔里木北缘活动带,南部为塔里木南缘活动带。塔里木古陆块的中心为中央地块,地块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隐伏,其上为较少的古生界及巨大厚度的中新生界覆盖。中央地块之西北为柯坪古生代前陆盆地,东北为库鲁克塔格早古生代前陆盆地,西南有铁克里克古陆缘地块,东南有阿尔金山古陆缘地块。陆缘地块及边缘活动带内的中间地块,反映了塔里木板块结晶基底的组成状况。和阗玉分布于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仑山 . 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 , 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的肃拉穆宁塔格。和阗玉成矿带连续长 1100 多公里。在高山之上分布着和阗玉的原生矿床及矿点,不少河流中还产出和阗玉的子玉。 西昆仑山及阿尔金山自古产玉,但古代是以“水产”为主。人们首先发现和利用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和阗玉,继而沿河采集上溯发现了原生玉矿。本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地质工作的开展,原有和阗玉矿山恢复了开采,新的矿床也陆续被发现。现已知原生的和阗玉矿床及矿点有40多 处。 在古代,人们就认为昆仑山是 " 万山之祖 " ,它高大雄伟且盛产美玉,故受到极大的崇拜。昆仑山还是古代有独特地位的神话之中心。传说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 黄帝居住之地,山上有壮丽的宫阙,有奇花异木和珍禽怪兽,有长生不老的灵芝草和神泉、池水,还有皇帝和诸仙食用的玉。这一美丽、奇妙的神话世界,引起后世人的莫大兴趣和深厚的种族之情。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 《尚书》中说: "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编《史记 • 大宛列转》中记述: " 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 。《周穆王传》讲述了周穆王与西王母在昆仑山环宴对歌的动人故事, " 已丑,天子斛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 。瑶即美玉,瑶池即昆仑山产美玉的水池,西王母是昆仑山母系氏族社会首领的代表。上述记述虽非信史,但也不是毫无根据。如昆仑山虽长不到 2500 里,但是 7000 米以上的高峰就有 5 座之多,是世界屋脊之一脉。西王母显然不指某一特定人物,是指西域一带部族的女首领。说明西域古时很看重妇女,妻子的话是丈夫行为的依从。 " 醴泉 " 可释为甘泉,也可释为盛甜酒的大窑。《史记》载:西域以葡萄酿酒, " 富人藏酒至百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 。汉时如此,氏族社会时的昆仑山有盛酒的 " 醴泉 " 也非虚言。因此,上述神话故事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史实,也说明了昆仑山的先氏早就发掘和使用了美玉,和阗玉的存在又使昆仑山更加著名 。 和阗玉都是形成在地块中的基底构造层中。地层建造的特点是具有前寒武系的镁质碳酸盐岩。构造属性的特点是即稳定又活动,活动性表现在有断裂构造活动和岩浆侵入活动,成矿的岩浆侵入为活动,成矿的岩浆侵入体为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昆仑山的东段,从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之南,向东至四川省的西部,至今未发现和阗玉。但川西的汶川县有龙溪玉,也为变质成因的软玉。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渎山大玉海》的玉料来自川西昆仑山余脉的岷山。已有文物指示,四川在古代就开采利用了软玉。如中国历史博物馆历代艺术陈列室的文物展品中有 1955 年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的战国墓玉器。其中的玉凤,玉环,玉管,玉剑首,玉璜,玉佩等。大多数与和阗玉类似。这 “ 巴蜀遗物 ” 的玉料,很有可能部分是来自川西的昆仑山。东昆仑的一些地名带有"玉"字。如青海省内有白玉寺,四川有白玉县,玉隆、玉科、盖玉等。是否也产和阗玉或其他类型的软玉呢?值得重视。 和田玉的由来 田玉因盛产于新疆南部而得名,和田在古代被称为"于阗",藏语意为"产玉石的地方"和田地区南傍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相连,而和田玉就分布在和田地区之南的昆仑山,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苏拉穆宁塔格。和田玉成矿带绵延1100多公里。在高山之上分布正和田玉的原生矿床及矿点,不少河流中还产出和田玉的子玉。 在古代,人门就认为昆仑山是"万山之祖",它高大雄伟且盛产美玉,故受到极大的崇拜。昆仑山还是古代有独特地位的神话中心,传说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举止之地,山上有壮丽的宫阙 ,有奇花异木和珍禽怪兽,有长生不老的灵芝草和诸仙食用的玉。这一美丽、奇妙的神话世界,引起后世人的莫大兴趣和深厚的崇敬之情。 中国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书》中说:"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编《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述:"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瑶池"。 《周穆王转》讲述了周穆王与西王母在昆仑山欢宴对歌的动人故事,"已丑,天子 西王母与瑶池之上"。瑶即美玉,瑶池即昆仑山产美玉的水池,西王母是昆仑山母系氏族社会首领的代表。 上述记载虽非信史,但也不是毫无根据。如昆仑山虽长不到2500公里,但是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5座之多,是世界屋脊之一脉。西王母虽然不是指某一指定人物。而是指西域一带部族的女首领。说明西域古时很看重妇女,妻子的话是丈夫行为的依从。因此,上述神话故事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也说明了昆仑山的先民早就发掘和使用了美玉,和田玉的存在也是昆仑山更加著名。 西昆仑山及阿尔金山自古产玉,但古代是以"水产"为主。人们首先发现和利用河流中下游的从及和田玉,继而沿河采集,上溯发现了原生玉矿。本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地质工作的开展,原有和田玉矿山恢复了开采,新的矿床也陆续被发现,现已知原生和田玉矿床及矿点有18处。新疆虽然有着丰富和田玉矿产资源,但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开采和挖掘之后,产量逐年减少,所以和田玉亦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藏品!!!!!

  关注度: 6896   Baidu: 5   360: 8   Google: 0   其他: 15

推荐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
中国和田玉网_和田玉代理 | 添加收藏 联系方式见首页
本站绝大部分内容是编辑编撰的原创性文章,有少量转载,如有涉及到虚假、侵权、违法等信息,请联系我们。
版权保护:本站原创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的版权均属本站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